夜色渐深,云州城的灯火渐渐稀疏,唯有州府小院的窗还亮着。王一博靠在椅上,翻看着云州知州递来的农桑簿册,指尖划过“亩产增收三成”的字样,嘴角的笑意压不住。
“你看,这几个村落去年还缺粮,今年不仅够吃,还能余粮酿酒。”他把簿册递到肖战面前,声音里满是欣慰,“新麦种推广得比预想中顺利,明年可以往甘州和凉州也试试,让更多百姓能吃饱饭。”
肖战接过簿册,仔细翻看着,忽然指着其中一页:“陛下,您看这里——云州西边的旱塬,今年虽种了新麦,却因缺水,收成还是比平原差些。臣想着,明年能不能在那里修几条水渠,引黄河水过来,这样旱塬也能变成良田。”
“这个主意好。”王一博眼睛一亮,起身走到窗边,望着远处的夜色,“修水渠的事,年后就让工部派人来勘察。你负责统筹,朕让户部拨专款,务必把水渠修好,让旱塬的百姓也能有好收成。”
“臣遵旨。”肖战点头,看着他意气风发的模样,心里一阵温热——眼前的人,从不是只坐在龙椅上的君主,而是会为百姓收成牵肠挂肚,会为田间水渠费心的“父母官”,这样的他,如何能不让人倾心?
第二日清晨,天刚蒙蒙亮,两人就被窗外的动静吵醒。推开窗一看,只见王老汉带着几个老农,推着满满一车新麦,站在州府小院外,脸上满是笑意。
“陛下,肖将军,”王老汉看见他们,连忙上前,指着车上的新麦,“这是咱今年收的头茬麦,磨了些面粉,给您二位送来,尝尝鲜!”
王一博接过老农递来的面粉袋,入手沉甸甸的,还带着阳光的暖意。“多谢王老汉,这面粉朕收下了,回头让御厨用它做梅花糕,咱一起尝尝。”
“好!好!”王老汉笑得合不拢嘴,“能和陛下、肖将军一起吃梅花糕,是咱的福气!”
上午,两人跟着王老汉去了他家的麦场。麦场上晒满了新麦,金黄一片,几个农妇正坐在麦堆旁筛麦,孩童们围着麦场追逐打闹,笑声清脆。王老汉的老伴端来刚烙好的麦饼,外酥里软,咬一口满是麦香。
“陛下,您尝尝这个!”王老汉的小孙子捧着一块麦饼,跑到王一博面前,仰着小脸,“这是奶奶用新麦烙的,可好吃了!”
王一博接过麦饼,咬了一口,麦香在舌尖散开,暖得人心头发热。他蹲下身,摸了摸孩子的头:“真好吃,比宫里的点心还香。”
孩子被夸得脸红,笑着跑回奶奶身边。肖战站在一旁,看着这温馨的一幕,忽然觉得,这就是他们守护江山的意义——不是金戈铁马的豪情,不是朝堂权谋的胜利,而是百姓能安稳地晒麦、烙饼,孩子能无忧无虑地奔跑、欢笑。
午后,两人去了云州的义仓。义仓里堆满了新收的粮食,粮仓管理员正带着人清点数目,见他们来,连忙上前汇报:“陛下,今年云州义仓的存粮,比去年多了两倍,就算明年遇上灾年,百姓也不用饿肚子了。”
“好。”王一博点头,走到粮堆前,抓起一把麦粒,放在手心——麦粒饱满,色泽金黄,是丰收的模样。“义仓的粮食要管好,定期检查,别让粮食受潮发霉。另外,要制定好赈灾预案,万一真遇上灾年,要能及时把粮食发到百姓手里。”
“臣遵旨!”管理员躬身应道。
离开义仓时,夕阳正缓缓落下,把天空染成了橙红色。两人并肩走在田埂上,晚风拂过,带着麦香,格外惬意。
“肖战,”王一博忽然开口,声音很轻,“等我们回京城,朕想下一道旨意,减免云州三年的赋税。今年百姓丰收,让他们多留些粮食,好好过个年。”
“陛下仁厚。”肖战点头,眼里满是敬佩,“百姓若是知道了,定会更加感念陛下的恩情。”
“不是朕的恩情,是我们一起的努力。”王一博转头看他,眼底的笑意像夕阳一样温暖,“没有你在江南修渠、在北境御敌、在云州推广新麦种,就没有今天的安稳。肖战,谢谢你,一直陪在朕身边。”
肖战的心猛地一颤,看着他,眼眶有些发红。他伸手,轻轻握住王一博的手:“陛下,能陪在您身边,能和您一起守护这江山,是臣的福气。”
两人并肩站在田埂上,看着夕阳慢慢沉入地平线,麦田被染成了金色,像一片无边无际的金海。远处的农舍飘着炊烟,孩童的笑声还在耳边回荡,一切都宁静而美好。
他们知道,这江山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治理,还有很多百姓需要守护,还有很多挑战需要面对。但只要他们并肩而立,只要他们心里装着百姓,就没有跨不过去的坎,没有守不住的江山。
这人间烟火,这百姓安乐,这岁岁年年的安稳,就是他们此生最美的约定,也是他们此生不变的坚守。
享受更好的阅读体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