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十二章 琼林宴新贤劝学馆新芽

书名:博君一肖紫宸殿风动,少年初相逢
作者:爱嗲赵的小迷妹

永熙六年春闱放榜那日,京城的朱雀大街挤满了人。红榜从吏部衙门口一直贴到街角,围观的百姓踮着脚往前凑,当看到寒门子弟的名字占了近半数时,人群里爆发出欢呼——“张老三的儿子中了!”“李秀才也考上了!陛下真是为咱们百姓办实事啊!”

放榜后的第三日,琼林宴在御花园的凝芳殿举行。新科进士们身着青色官袍,按名次列坐,脸上满是激动与忐忑。王一博坐在主位上,看着这些年轻的面孔,想起自己刚登基时的模样,眼底满是温和。

“今日设宴,一是为诸位贺喜,二是想听听你们对朝政的看法。”王一博举起酒杯,声音清晰地传遍殿内,“无论你们出身士族还是寒门,朕唯才是用。往后在任上,若有百姓疾苦、地方难题,尽管上书,朕定当重视。”

话音刚落,坐在末席的寒门进士苏明站起身,躬身道:“陛下,臣有一事想奏。臣家乡青州的劝学馆刚建成,却缺教书先生,不少孩子虽想读书,却无人授课,还请陛下恩准,从京城选派有学识的官员前往任教。”

苏明是青州农家子,靠乡邻凑钱才读完书,此次中进士后,最牵挂的便是家乡的劝学馆。他话音刚落,又有几位寒门进士起身,说起各地劝学馆的困境——有的缺书本,有的缺笔墨,还有的被地方士族暗中刁难,迟迟无法开课。

肖战坐在王一博身侧,将这些问题一一记下,待进士们说完,他起身道:“诸位放心,各地劝学馆的难题,臣已与户部、礼部商议过对策。朝廷将从国库拨款,为各州府劝学馆购置书本笔墨;至于教书先生,朕会从退休的老臣与落第的秀才中选拔,确保下月前,所有劝学馆都能开课。”

“臣等谢陛下!谢并肩王!”新科进士们纷纷起身行礼,眼底满是感激。苏明更是红了眼眶,他想起小时候在田埂上放牛时,望着私塾方向的羡慕眼神,如今,家乡的孩子终于不用再像他当年那样,只能对着书本望而兴叹。

琼林宴过半,王一博起身走到进士们中间,与他们一一交谈。当走到士族出身的进士柳文轩面前时,柳文轩躬身道:“陛下,此前臣父亲反对科举改革,认为寒门子弟难堪大任。但此次与苏兄等寒门进士相处,臣才知他们学识渊博,心怀百姓,是臣此前狭隘了。往后臣定与他们同心协力,为大齐效力。”

王一博笑着拍了拍他的肩:“知错能改,善莫大焉。士族与寒门,本就不该有隔阂。只有大家齐心协力,才能让朝堂更清明,让百姓更安乐。”

琼林宴结束后,王一博与肖战沿着御花园的小径散步。夕阳落在湖面,泛起粼粼波光,远处的劝学馆方向传来孩童的读书声,稚嫩却响亮。

“没想到,琼林宴上能听到这么多实在话。”王一博停下脚步,望着劝学馆的方向,“苏明这孩子,心系家乡,是个可塑之才。朕想把他派回青州,让他负责当地的劝学馆,你觉得如何?”

“陛下眼光独到。”肖战点头,“苏明出身寒门,懂百姓疾苦,定能把劝学馆办好。臣还想建议,让柳文轩与他一同前往青州——柳家是青州士族,有他在,能化解地方士族对劝学馆的抵触,两人相辅相成,事半功倍。”

“就按你说的办。”王一博笑着点头,伸手握住他的手,“你总是能想到朕没想到的地方。有你在,朕做什么都觉得踏实。”

两人并肩往前走,孩童的读书声越来越清晰,像一串串珍珠落在湖面,漾开层层涟漪。他们知道,这些孩子是大齐的未来,是江山的希望。而劝学馆,就像一颗颗新芽,终将长成参天大树,为百姓遮风挡雨。

几日后,苏明与柳文轩前往青州。他们抵达青州的那日,百姓们自发地在城门口迎接,手里捧着鲜花和粮食,像迎接亲人一样。苏明看着眼前的景象,又想起琼林宴上陛下的嘱托,暗下决心,定要把青州的劝学馆办好,不辜负陛下的信任,不辜负百姓的期待。

而京城的御书房里,王一博正看着各地送来的劝学馆进展奏报。肖战走进来,递给他一封青州的书信:“苏明和柳文轩来信了,说青州的劝学馆已经开课,第一天就有两百多个孩子报名,连周边村落的百姓都带着孩子来听课。”

王一博接过书信,仔细读着,嘴角的笑意越来越浓。他抬头看向肖战,眼里满是光芒:“肖战,你看,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。总有一天,大齐的每个孩子都能读书,每个有才华的人都能施展抱负,这江山,定会越来越兴旺。”

肖战走到他身边,与他并肩看着窗外的阳光,轻声道:“会的。只要我们一直在一起,一直记得初心,这一天很快就会到来。”

阳光透过窗棂,洒在两人身上,也洒在案上的奏报上。那些关于劝学馆的文字,像带着温度的种子,在心底生根发芽,长成对未来的无限期许。他们知道,往后的路还很长,但只要彼此相伴,同心协力,就没有办不成的事,没有实现不了的愿望。

这大齐的未来,终将如春日的新芽,充满生机与希望;而他们,会一直守在这里,守护着这份生机,守护着这份希望,直到地老天荒。

打开布咕客户端阅读

享受更好的阅读体验

立即体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