礼堂穹顶的水晶灯次第亮起时,陈易攥着校服下摆的手指微微发颤。中央空调送出的冷风掠过脖颈,却压不住他后脊蒸腾的热气。
这是他转学来育英中学的十四个月,这座全市升学率最高的重点高中,此刻却像打开了一道未知的命运之门。深蓝色地毯从观众席蜿蜒至主席台,两侧摆放的绿植缀着银色缎带,与悬挂在穹顶中央的“高二第二学期表彰大会”横幅相映生辉。
“下面颁发年级综合成绩特等奖——初二一班,陈易!”
主持人清亮的声音刺破寂静,潮水般的掌声裹挟着窃窃私语漫过礼堂。陈易听见前排几个女生压低声音的惊叹,余光瞥见最后一排角落里,和他一样从普通高中转来的周明竖起大拇指。
他深吸一口气,校服裤腿扫过座椅边缘,黑色皮鞋与大理石地面碰撞出清脆的声响,每一步都像踏在自己加速的心跳上。
班主任王老师站在颁奖席旁,藏青色西装口袋露出半截红绸,镜片后的眼睛弯成月牙。接过奖状时,陈易触到她指尖的温度,“实至名归。”
低语声混着镁光灯的闪烁,金色奖状边角还带着印刷机的温度,烫金的“年级第一”四个字在白炽灯下折射出细碎的光斑,晃得他眼眶发烫。
记忆突然被拽回一年前的秋日。那天傍晚的阳光斜斜照进办公室,王老师指着贴满整面墙的北大录取喜报,推了推眼镜:“你上次作文里写的‘想追赶光’,这句话我记了三天。”
她翻开陈易皱巴巴的作业本,用红笔圈出数学卷子上的错题,“知道吊车尾最可怕的是什么吗?不是分数,是连追赶的勇气都丢掉。”
窗外的梧桐叶沙沙作响,陈易盯着王老师腕间的红绳,突然发现自己的钢笔不再发抖。
“有请陈易同学分享学习经验。”
主持人的声音将他拉回现实。陈易握紧话筒,金属外壳沁着冷汗,礼堂三百双眼睛聚焦的重量几乎让他窒息。
他低头看见发言稿上密密麻麻的标注,忽然想起上周在图书馆闭馆后,王老师陪他逐字修改讲稿的场景。那时月光爬上窗台,照着她批改的批注:“说真话,比技巧更动人。”
“我曾经以为自己永远追不上别人。”陈易的声音在空旷的礼堂里回荡,“刚转学来的摸底考,我的名字被印在年级排名册的最末尾。看着前排同学整齐的笔记,听着老师讲我从未接触过的竞赛题型,我甚至想过......”
他顿了顿,瞥见观众席第三排,但没有瞥见那个熟悉的身影,他才反应过来,他已经转学了,他想起初中时,他总是喜欢跟沈睿一起坐在观众席第三排,他想起在洛城五中时他和沈睿被并称为“考场双子星”,他想起……
思绪拉回,陈易继续说道“但王老师教会我,追赶的过程本身,就是发光的时刻。”
台下传来窸窸窣的翻页声,陈易深吸一口气:“每天清晨五点,我会在操场背英语单词,看着教学楼的灯光一盏盏亮起;午休时,我总在办公室缠着老师问问题,连门卫大爷都认识了总最后离开的我;晚自习后,我把错题本摊在寝室窗台,月光和台灯一起照亮那些红痕......”他哽咽着说不下去,却听见掌声如潮水般涌来。
掌声再次响起时,陈易看见前排同学举起手机拍摄,闪光灯在黑暗中明明灭灭。礼堂穹顶的光落在奖状上,折射出无数个小小的太阳。
他忽然想起王老师常说的话:“教育不是雕刻完美,而是点燃火种。”此刻,他终于懂得,那些咬牙坚持的日夜,那些跌倒又爬起的瞬间,早已将他淬炼成自己的光。
散场时,暮色漫进礼堂。陈易抱着奖状走出大门,晚风卷起他的衣角。王老师不知何时站在身后,递来一颗水果糖:“明天早读,我想听你领读《少年中国说》。”
陈易剥开糖纸,清甜的柠檬味在舌尖散开,远处的晚霞烧红了半边天,这或许不是终点,但足够照亮他继续向前的路。
享受更好的阅读体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