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十三章 青州破阻挠学堂护新芽

书名:博君一肖紫宸殿风动,少年初相逢
作者:爱嗲赵的小迷妹

青州的夏日常有骤雨,那日午后,乌云压得很低,豆大的雨点砸在劝学馆的青瓦上,噼啪作响。苏明正给三十多个孩子讲《论语》,忽然听见院外传来桌椅倒地的声响,紧接着,几个穿着绸缎的家丁撞开大门,手里的棍棒往院中晾晒的书本扫去——书页被雨水打湿,墨迹晕开,像一张张哭花的脸。

“你们干什么!”苏明猛地站起身,挡在孩子身前,“这是朝廷设立的劝学馆,你们敢在这里撒野?”

为首的家丁叉着腰,一脸嚣张:“我们是柳府的人!柳老爷说了,这破学堂占了柳家的地,赶紧搬出去,不然别怪我们不客气!”

孩子们吓得缩在角落,有胆小的已经红了眼眶。苏明握紧拳头,正要理论,却见柳文轩快步从外面进来,一身青袍被雨水淋透,看到院中的乱象,脸色瞬间沉了下来:“住手!谁让你们来这里胡闹的?”

家丁们见是柳文轩,顿时没了气焰,纷纷低下头:“小……小少爷,是老爷让我们来的,说……说不能让寒门子弟占了柳家的地。”

“荒唐!”柳文轩厉声呵斥,“这劝学馆的地是朝廷拨款买的,与柳家无关!父亲糊涂,你们也跟着糊涂吗?还不快把书本捡起来,给苏先生和孩子们道歉!”

家丁们不敢怠慢,连忙蹲下身捡书本。柳文轩走到苏明身边,脸上满是歉意:“苏兄,对不起,是我父亲糊涂,给你添麻烦了。”

苏明看着他湿透的衣袍,知道他定是听闻消息,冒雨赶过来的,心里的怒气消了大半:“柳兄言重了,这事与你无关。只是柳老爷……”

“我会去劝父亲的。”柳文轩眼神坚定,“科举改革是陛下的旨意,劝学馆是为百姓办实事,绝不能因为柳家的私念,让孩子们失学。”

当晚,柳文轩回了柳府。柳老爷坐在堂屋,见他进来,脸色铁青:“你还知道回来?为了一群寒门子弟,你居然跟家里作对,你眼里还有没有我这个父亲?”

“父亲,儿子不是跟家里作对,是不想柳家做错事。”柳文轩躬身行礼,语气诚恳,“陛下推行科举改革,就是为了让寒门子弟有出头之日,让朝堂更公平。劝学馆是百姓的希望,若是柳家阻挠,不仅会惹恼陛下,还会被青州百姓唾弃,这对柳家有什么好处?”

他顿了顿,拿出随身携带的琼林宴奏折:“父亲您看,陛下在琼林宴上说,‘士族与寒门本无隔阂,同心协力方能安天下’。儿子此次回青州,就是想帮着陛下办好劝学馆,让柳家成为青州士族的表率,而不是绊脚石。”

柳老爷看着奏折上的朱批,又看着儿子坚定的眼神,沉默良久,终于叹了口气:“罢了,罢了,你说得对,是为父糊涂。柳家在青州立足百年,靠的是百姓的支持,不能因为一时的私念,毁了柳家的名声。”

第二日清晨,柳老爷亲自带着家丁,拉着一车书本和笔墨,来到劝学馆。看到苏明,他拱手道歉:“苏先生,昨日是老夫糊涂,多有冒犯,还望海涵。这些书本笔墨,是柳家的一点心意,希望能帮到孩子们。”

苏明又惊又喜,连忙上前扶住他:“柳老爷言重了,您能支持劝学馆,是青州百姓的福气。”

柳文轩站在一旁,看着两人冰释前嫌,脸上露出笑意。阳光透过云层,洒在劝学馆的院子里,孩子们捧着新书本,笑得格外灿烂。

此事很快传遍青州,其他士族见柳家都支持劝学馆,也纷纷转变态度——有的捐钱,有的捐地,还有的让自家的私塾先生去劝学馆授课。不到一个月,青州的劝学馆就从最初的一所,增加到了五所,惠及上千名寒门子弟。

消息传到京城,王一博正在御书房批阅奏折,看到苏明和柳文轩的联名奏报,忍不住笑了:“肖战,你看,青州的事办得真好。苏明有勇有谋,柳文轩能明辨是非,这两人果然没让朕失望。”

肖战接过奏报,仔细读着,眼里满是欣慰:“他们不仅化解了士族的阻挠,还让劝学馆发展得更好,真是难得。看来,只要真心为百姓做事,就算有阻力,也能找到解决的办法。”

“是啊。”王一博放下朱笔,走到窗边,看着外面的阳光,“劝学馆就像种子,只要用心浇灌,就能长成参天大树。朕想,明年再在其他州府推广,让更多的寒门子弟能读书,能有机会改变命运。”

“臣遵旨。”肖战点头,看着他意气风发的模样,心里一阵温热——眼前的人,始终记得“为百姓谋安乐”的初心,而自己,能陪在他身边,一起做这些有意义的事,便是此生最大的幸运。

青州的劝学馆里,苏明正在给孩子们讲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”,柳文轩坐在一旁,帮着整理书本。窗外的阳光洒在孩子们的脸上,映得他们眼里满是对知识的渴望。偶尔有风吹过,带着书页翻动的声响,像一首温柔的歌。

这便是他们守护的初心——让每个孩子都能读书,让每个梦想都有机会发芽;这便是他们期盼的江山——百姓安乐,学子奋进,士族与寒门同心协力,共赴太平。

而远在京城的两人,正为着这份初心与期盼,继续并肩前行,为大齐的未来,播撒更多希望的种子。

打开布咕客户端阅读

享受更好的阅读体验

立即体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