季临是在周一清晨的晨光里收到林叙邮件的。
窗外的雪又落了些,细碎的雪粒敲打着玻璃,像无数轻细的耳语。他坐在书桌前,指尖划过鼠标,点开附件里的文件夹——里面的照片比他想象中更动人:“知旧堂”的黑瓦覆着雪,瓦缝里的枯草顶着白霜,像给岁月镶了道银边;老街区的石板路上,积雪被踩出深浅不一的脚印,尽头是暖黄色的路灯,晕开一片温柔的光;还有那张他坐在窗边的侧影,阳光落在书页上,指尖悬在纸面,连带着空气里的旧书香气,都仿佛被定格在画面里。
季临反复翻看着,指尖轻轻摩挲着屏幕,心里像是被什么东西填得满满的。他想起林叙说“画面因你才完整”时的认真,想起“知旧堂”里壁炉的暖意,忍不住拿起手机,给林叙发了条消息:“照片很好,比我想象中更动人。下午出版社开会,我想把这些照片带去,和编辑们聊聊,你有空一起过来吗?”
消息发出去没几秒,就收到了林叙的回复:“有空,我来接你。”
简单的四个字,却让季临的嘴角不自觉地扬起来。他把照片拷贝进U盘,又把那本从“知旧堂”扫描来的老摄影集打印稿整理好,放进帆布包里。出门时,他特意穿了件米色的羽绒服,脖子上围着林叙上次见他时戴的驼色围巾——雪天里,总觉得暖一点的颜色,能让人心里也跟着热起来。
林叙的车停在楼下时,雪已经小了。他降下车窗,冲季临笑了笑,阳光落在他的发梢,带着点细碎的金光。“等很久了吗?”季临拉开车门坐进去,车里暖气很足,还放着轻柔的轻音乐。
“刚到,”林叙递给他一杯热可可,杯壁还带着温度,“知道你喜欢喝甜的,加了两勺糖。”
季临接过杯子,指尖碰到杯壁的暖意顺着手臂蔓延到心里。他低头喝了一口,可可的甜香在舌尖散开,带着恰到好处的温度,像冬日里的小太阳。“你怎么知道我喜欢加两勺糖?”他抬头看向林叙,眼里带着点笑意。
“上次在‘知旧堂’,你帮老板冲可可时,加了两勺。”林叙目视着前方,嘴角带着浅淡的笑意,“我记得。”
季临的心轻轻颤了一下。他从未想过,自己不经意的小动作,会被林叙记在心里。雪还在车窗外飘着,车子平稳地行驶在马路上,两旁的树木覆着雪,像一排排白色的卫士。季临看着窗外的雪景,又看了看身边专注开车的林叙,突然觉得,这样的时刻,安静又美好,像是能一直走下去。
出版社在市中心一栋老写字楼里,电梯里贴着泛黄的海报,角落里还留着去年圣诞节的装饰痕迹。季临熟门熟路地领着林叙走到编辑部门口,推开门时,里面已经坐了几个人,围着一张长桌讨论着什么。
“季临来了?”主编张姐抬起头,看到他身边的林叙,眼里露出点好奇,“这位是?”
“张姐,这是林叙,”季临介绍道,“就是我跟您说的那位摄影师,这些雪景照片都是他拍的。”
林叙笑着点头,“张主编好,各位老师好。”
“哦,就是你拍的那些照片啊,”张姐眼睛亮了亮,“季临昨天给我看了几张,拍得特别好,很有感觉。快坐,我们正说‘城市记忆’这本书的配图呢。”
两人在空位上坐下,季临把U盘插进电脑,投影仪上很快出现了那些雪景照片。原本嘈杂的会议室瞬间安静下来,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屏幕上——“知旧堂”的木门、老街区的路灯、雪地里的脚印,还有那张季临坐在窗边的侧影,每一张都带着一种安静的力量,像是能把人拉进那个飘着雪的冬日午后。
“这张好,”张姐指着“知旧堂”的照片,“老书店的质感,加上雪的温柔,特别符合‘城市记忆’的调性。还有这张老街区的,脚印延伸到路灯下,有故事感,读者看到肯定能想起自己小时候的冬天。”
“我觉得季临老师那张侧影也很好,”旁边的年轻编辑小声说,“阳光落在书页上,感觉特别安静,像是能闻到旧书的味道。”
季临的脸颊微微发烫,下意识地看向林叙。林叙正好也看过来,冲他眨了眨眼,眼里带着点笑意。季临清了清嗓子,把老摄影集的打印稿分发给大家,“各位老师,这是我们从‘知旧堂’找到的老摄影集,拍的是八十年代的城市雪景,里面有老城墙、冰糖葫芦摊,还有孩子们堆雪人的场景,我觉得可以和林叙老师的新照片搭配,形成时光对比,更有‘记忆’的感觉。”
“这个想法好,”张姐翻看着打印稿,眼里满是惊喜,“八十年代的雪景,现在很少能看到了。你看这张老城墙下的照片,当时的人们穿着棉袄,手里拿着冰糖葫芦,多有生活气息。和林叙老师拍的现在的雪景放在一起,一旧一新,能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城市的变化,也更能留住记忆。”
大家纷纷点头,讨论的氛围变得格外热烈。有人提议在照片旁边加一段文字,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;有人建议把老照片和新照片做成跨页,形成视觉冲击;还有人说,可以邀请林叙写一篇摄影手记,分享他拍雪时的心情和故事。
林叙坐在季临身边,听着大家的讨论,心里觉得格外温暖。他拍了这么多年雪,一直是一个人扛着相机走在城市的角落,从未想过自己的照片能被这么多人认可,能成为一本关于“城市记忆”的书的一部分。而这一切,都是因为季临——是季临发现了他的照片,是季临邀请他走进这个故事,是季临让他觉得,自己的坚持和热爱,有了更重要的意义。
“林叙老师,你觉得怎么样?”张姐看向他,“我们想邀请你成为这本书的专属摄影师,负责所有雪景和老街区的配图,另外,能不能麻烦你写一篇摄影手记?”
林叙看向季临,季临冲他点了点头,眼里满是鼓励。林叙深吸一口气,笑着说:“没问题,我很乐意。照片我会尽快拍好,手记也会好好写,争取不辜负大家的期待。”
“太好了,”张姐拍了拍手,“有林叙老师的加入,这本书肯定能更出彩。季临,你后续就多和林叙老师对接,有什么问题随时跟我沟通。”
会议结束时,已经是傍晚。雪又开始下了,窗外的天空染成了淡紫色,路灯亮起来,把雪粒照得像无数细碎的钻石。季临和林叙并肩走出出版社,冷风扑面而来,季临下意识地裹紧了围巾。
“冷吗?”林叙把自己的围巾解下来,绕在季临的脖子上,“双层的,更暖一点。”
围巾上还带着林叙的体温,混合着淡淡的皂角香,季临的脸颊瞬间热了起来。他抬头看向林叙,林叙的耳朵冻得微红,却还在笑着看他:“走吧,我带你去个地方。”
林叙开车把他带到了江边。雪落在江面上,很快就化了,只剩下一圈圈浅浅的涟漪。江对岸的灯火亮着,倒映在江水里,像一条长长的光带。林叙从后备箱里拿出相机,递给季临:“你看,从这里拍过去,灯火、江水、雪,都能拍进去,特别好看。”
季临接过相机,举起取景框。江面上的雪粒、对岸的灯火、远处覆雪的桥,都被框进画面里,温柔又璀璨。他按下快门,“咔嗒”一声轻响在雪夜里格外清晰。
“拍得真好,”林叙站在他身边,看着相机里的照片,“比我拍的好。”
“是景好,”季临笑着说,像上次林叙说的那样,“还有……你在身边,画面才完整。”
林叙愣了一下,随即笑了,眼里满是星光。他从季临手里拿过相机,对准他,按下快门。雪落在季临的发梢,他笑着看向镜头,脖子上围着两条围巾,显得格外温暖。
“这张照片,也要放进书里,”林叙说,“作为我们合作的纪念。”
季临点头,心里像是被什么东西填满了。他看着江面上的灯火,看着身边的林叙,突然觉得,出版社的会议、照片的讨论、江边的雪景,都像是一场温柔的梦。而这场梦,因为有了林叙,变得格外真实。
雪还在落着,江风带着点凉意,却吹不散两人之间的暖意。季临想起张姐说的“城市记忆”,想起老摄影集里的旧时光,突然觉得,他们的故事,也会成为这座城市的记忆,藏在照片里,藏在书里,藏在每一个飘着雪的冬日里。
“走吧,”林叙把相机收好,“我带你去吃火锅,暖一暖。”
季临笑着点头,跟着林叙往车里走。雪落在他们的肩头,像是在为他们的故事,盖上一层温柔的印章。他知道,从出版社的会议室到江边的雪景,从照片的讨论到火锅的约定,他们的故事,才刚刚开始。而这个冬天,因为有了林叙,有了这本书,有了这些温暖的瞬间,会成为他生命里最珍贵的记忆。
享受更好的阅读体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