车子停在老巷口时,火锅的香气已经顺着半开的车窗飘了进来。
林叙说这家店叫“暖锅小馆”,开了快二十年,是他拍雪时偶然发现的。巷子里的积雪还没扫尽,踩上去咯吱作响,暖黄色的灯光从店铺玻璃里透出来,在雪地上晕出一片柔软的光斑,像给寒冷的冬夜裹了层棉絮。季临跟着林叙走进店里,瞬间被热气裹住——不大的空间里摆着五六张木桌,每张桌上都架着红铜火锅,汤底咕嘟咕嘟地冒着泡,升腾的热气模糊了人们的笑脸,连空气里都飘着牛油和辣椒的香气。
“林叙来啦?”收银台后的老板娘抬起头,笑着冲他们招手,“还是老位置?”
“对,张姐,”林叙点头,熟稔地领着季临往最里面的角落走,“这位是季临,我朋友。”
“朋友”两个字落在季临耳里,像颗糖在舌尖慢慢化开。他看着身边的林叙——对方正伸手拂去他肩头残留的雪粒,指尖带着点温热,动作自然又轻柔,仿佛他们已经这样相处了很久。角落的桌子靠着窗,窗外是落雪的老巷,窗内是沸腾的火锅,一冷一热的对比,反倒衬得此刻格外温暖。
“这家店的牛油锅特别香,”林叙拿起菜单,递到季临面前,“不过也有清汤锅,你能吃辣吗?”
季临接过菜单,指尖碰到纸页的温度,抬头看向林叙:“能吃一点,不过还是想试试清汤锅,我想喝里面的萝卜。”他小时候冬天总爱喝奶奶煮的萝卜汤,萝卜炖得软烂,吸满了汤汁,一口下去暖到心里,后来奶奶走了,就很少再吃到那样的味道。
林叙眼睛亮了亮:“巧了,这家店的清汤锅是骨汤熬的,萝卜炖得特别软,你肯定喜欢。”他熟练地勾了菜单上的选项——清汤锅底、肥牛卷、虾滑、冻豆腐,还有季临刚才提到的萝卜,最后又加了一份红糖糍粑,“这个甜口的,解辣也暖身子。”
老板娘很快端着火锅过来,红铜锅子沉甸甸的,锅底里飘着几片姜和葱段,萝卜块沉在锅底,已经炖得有些透明。林叙拿起筷子,夹起一块萝卜递给季临:“先尝尝这个,刚炖好的,最入味。”
季临接过,吹了吹才放进嘴里。萝卜的清甜混着骨汤的鲜香,在舌尖散开,软烂得几乎不用嚼,暖意顺着喉咙滑下去,瞬间驱散了身上的寒气。他眼睛弯起来,看向林叙:“好吃,和我奶奶以前煮的味道很像。”
“那你多吃点。”林叙笑着,又给他夹了一筷子,自己则拿起肥牛卷,放进锅里涮了几秒,裹上蘸料送进嘴里,满足地眯起眼睛,“每次拍雪冻僵了,来这儿吃一顿,立马就暖和了。”
季临看着他的样子,忍不住笑了。林叙吃火锅的样子很实在,不像平时拍照片时那样专注克制,反倒多了几分烟火气——额角渗出细汗,他随手用手背擦了擦,嘴角还沾了点蘸料,却浑然不觉。季临拿起纸巾,递到他面前:“嘴角沾到东西了。”
林叙愣了一下,接过纸巾擦了擦,耳尖微微泛红,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:“拍雪的时候经常顾不上这些,习惯了。”他顿了顿,看着季临,“你平时工作是不是也这样?总对着稿子,忘了吃饭?”
“有时候会,”季临点头,夹起一块虾滑,“遇到喜欢的稿子,就想一口气看完,不知不觉就错过了饭点。不过我会在办公室备点饼干,饿了就吃一点。”
“那可不行,”林叙皱了皱眉,“以后要是忙得忘了吃饭,告诉我,我给你带。”他说得认真,眼神里带着点不容拒绝的温柔,像火锅里的热气,一点点包裹住季临的心。
季临的心跳漏了一拍,低头看着锅里翻腾的气泡,轻声说:“好。”
锅里的汤还在咕嘟作响,两人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天。林叙说起上次拍雪时遇到的趣事——在老街区拍屋檐的冰棱,结果冰棱突然掉下来,差点砸到相机,幸好旁边的老奶奶提醒他;季临则说起自己编辑的一本书,作者是个七十岁的老爷爷,写的是小时候在胡同里的生活,字里行间都是温暖的回忆,他看稿子的时候,好几次都忍不住哭了。
“等这本书出版了,我送你一本,”季临看着林叙,“你肯定会喜欢的。”
“好啊,”林叙点头,眼里满是期待,“到时候我把书放在工作室里,拍雪累了就翻两页,肯定很治愈。”
红糖糍粑很快端了上来,金黄的糍粑裹着红糖浆,还撒了点黄豆粉,甜香扑鼻。林叙夹起一块,吹凉了递给季临:“尝尝这个,刚炸好的,外脆里软。”
季临咬了一口,外皮酥脆,里面软糯,红糖的甜香在嘴里散开,一点都不腻。他想起小时候过年,奶奶会做红糖糍粑,他和弟弟总围着灶台等,奶奶会先给他们每人递一块,笑着说“慢点吃,别烫着”。眼眶突然有些发热,他低下头,掩饰性地喝了口汤。
“怎么了?”林叙注意到他的异样,放下筷子,轻声问,“是不是不好吃?”
“不是,”季临摇摇头,抬起头,眼里带着点湿意,却笑着说,“很好吃,像我奶奶做的味道。我奶奶以前过年,也会给我做红糖糍粑。”
林叙的心轻轻动了一下,他没有追问,只是拿起筷子,又给季临夹了一块糍粑:“那多吃点,把想奶奶的心情,都融进这甜甜的味道里。”
季临点头,咬着糍粑,心里又暖又软。他看着林叙,看着眼前沸腾的火锅,看着窗外飘落的雪花,突然觉得,原来孤独的冬天,也可以这样温暖。林叙就像这火锅里的炭火,不声不响,却能散发出足够的暖意,驱散他心里的寒冷。
吃到一半,店里的客人多了起来,邻桌的情侣在小声说笑,几个朋友围在一起碰杯,热闹却不嘈杂。林叙起身去加汤,回来时手里多了两杯热饮,递给季临一杯:“老板娘送的姜枣茶,暖身子。”
季临接过,杯子暖暖的,姜枣的香气混着甜味,喝一口,暖意从胃里蔓延到四肢。他看着林叙,突然想起第一次在“知旧堂”见面时的场景——雪落在旧书店的瓦上,林叙举着相机,眼里满是对雪景的热爱;而现在,他们坐在暖融融的火锅店里,分享着彼此的故事,像认识了很久的老朋友。
“林叙,”季临轻声说,“谢谢你。”
林叙愣了一下,随即笑了:“谢我什么?谢我带你来吃火锅?”
“不止,”季临摇头,眼神认真,“谢谢你的照片,谢谢你愿意加入这本书,谢谢你……让这个冬天变得不一样。”以前的冬天,他总是一个人看书,一个人走在雪地里,一个人怀念奶奶,而这个冬天,因为有了林叙,有了“城市记忆”这本书,有了火锅店里的温暖,他不再觉得孤独。
林叙看着他,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填满了。他想起第一次在相机里看到季临的样子,想起在“知旧堂”里季临安静看书的侧影,想起在出版社季临为照片据理力争的认真,突然觉得,是季临让他的照片有了更重要的意义,是季临让他觉得,自己不再是一个孤独的摄影师,而是有人能懂他镜头里的温柔与热爱。
“应该是我谢谢你,”林叙轻声说,“谢谢你发现我的照片,谢谢你让我的冬天,也变得不一样。”
窗外的雪还在落着,火锅里的汤还在咕嘟作响,姜枣茶的香气在空气里弥漫。两人相视一笑,没有再多说什么,却都明白彼此心里的想法——这个冬天,他们遇到了彼此,就像雪遇到了阳光,寒冷遇到了温暖,从此,生命里多了一束不可或缺的光。
吃完火锅,林叙送季临回家。车子行驶在雪夜里,车厢里放着轻柔的音乐,两人偶尔说句话,更多的时候是安静地看着窗外的雪景。到季临家楼下时,雪已经小了,月光从云层里探出来,洒在积雪的地面上,像铺了一层碎银。
“上去吧,”林叙说,“明天还要去拍老街区,我来接你。”
“好,”季临点头,推开车门,又回过头,“林叙,今天的火锅很好吃,谢谢你。”
“不客气,”林叙笑着,“明天给你带热乎的早餐。”
季临点头,转身走进楼道。走到二楼时,他忍不住从窗户里往下看——林叙还站在雪地里,见他看过来,冲他挥了挥手,才转身开车离开。季临看着车子的尾灯消失在雪夜里,心里暖暖的,像揣着一个小太阳。
他回到家,坐在书桌前,翻开林叙发来的照片。屏幕里的雪景、“知旧堂”、江边的灯火,还有火锅店里林叙吃火锅时的样子,都清晰地印在眼前。季临拿起笔,在笔记本上写下一行字:“这个冬天,遇到了林叙,遇到了温暖。”
窗外的雪还在落着,月光洒在书桌上,照亮了那行字,也照亮了季临心里的希望。他知道,从初雪的“知旧堂”到出版社的会议,从江边的雪景到火锅店里的温暖,他和林叙的故事,还会继续下去,像这冬天里的雪,温柔又坚定,一点点填满彼此的生命。
享受更好的阅读体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