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录

设置

  • 系统
  • 宋体
  • 楷体
A- 16 A+

雷劫过后月华清

书名:万劫证仙途 作者:与晋长安 本章字数:1475 广告模式免费看,请下载APP

新宇宙的“织星”上,老织娘的“劫纹锦”最出名。锦缎上的螺旋纹,不是画上去的,是靠丝线的“你退我进”织出来的:深色线要让浅色线“显出来”,粗线要帮细线“撑住劲”,哪怕是最不起眼的底线,也得稳稳托住上面的花纹——就像万劫阁的修士们,有人主抗劫,有人主疗伤,有人主护凡人,没人争“谁更重要”,只想着“这锦得织完整”。

老织娘教徒弟时,总让她们先学“让线”:“线跟人一样,太刚易断,太柔易散,得互相让着,才能织出经得住磨的锦。”她年轻时织过一幅“渡劫图”,上面没有神仙,只有百姓在洪水里互相拉着、推着,踩着木板过河,那丝线的交织方式,与苏寒劫纹应对“水劫”时的能量流转,在显微镜下看竟完全一致。

如今徒弟们织的锦,早不只是做衣裳,有铺在祠堂的,有挂在学堂的,孩子们指着上面的螺旋纹问“这是什么”,老师就说:“这是‘大家一起走’的样子。”——理念从不用“文字”,一根丝线的退让,一片锦缎的完整,就是最好的教材。

新宇宙的“潮声星”上,海岸线是最生动的“理念课堂”。涨潮时,沙蟹会把卵埋在沙里,寄居蟹会躲进石缝,它们不抢“安全地”,各找各的去处;退潮后,海螺会把壳留给小鱼藏身,海藻会把残叶烂枝留在滩涂,给小蟹当食物——这些海洋生物的互动,像极了潮声星的渔民们:涨潮时一起收网,谁的船重就多帮两把;退潮时一起赶海,谁捡的少就分他点贝壳。

潮声星的老渔民说:“海教我们的,比书里多。你看潮水来势汹汹,可沙蟹、海螺、海藻,各有各的活法,还想着别人——这不就是‘劫生共舞’?”他年轻时遇过“风暴劫”,渔船在海上打转,是邻船的老陈把绳抛过来,喊着“往我这边靠”,两船才一起撑到了岸边。如今他总对年轻渔民说:“海是活的,会变脸,但只要我们像沙蟹和海藻那样,想着别人,就不怕它变脸。”

在潮声星的礁石上,刻着无数小船的图案,都是渔民们在风暴后刻下的,旁边有行字:“潮来同退,潮去同归。”——这是海洋的约定,也是理念的回音。

新宇宙的“槐荫星”上,有棵千年老槐树,树干上有个巨大的树洞,据说是“劫痕”——百年前一场雷劫,劈中了树干,却没让树枯死,反而在树洞里积起了雨水,成了鸟儿的饮水池,树根还顺着裂痕扎得更深,如今枝繁叶茂,遮天蔽日。

槐树下的村民们,早把老树当成了“家人”:春天采槐花时,总留一半给蜜蜂;夏天纳凉时,会给树身浇点水;冬天落雪时,会扫开树根周围的雪,怕冻着须根。他们说:“树帮我们挡太阳、给鸟儿水喝,我们也得疼它——就像苏寒先生说的,‘你对天地好,天地也对你好’。”

树洞里有本“观树笔记”,是村民们一代代记下来的:“某年春,树洞里的水救了三只落难的候鸟”“某年冬,树根在雪下护住了一窝冬眠的兔子”“某年雷劫,树身又添新痕,却发了更多新芽”。这些笔记里没提“理念”,只写着“树怎样,我们怎样”,可每个字都藏着“共生”的暖——老树在劫中活了下来,还滋养了万物;村民们在日常里护着树,也跟着树学会了“在伤痕里发芽”。

当织星的锦缎、潮声星的海岸、槐荫星的老树,连同所有生命的“韧性瞬间”汇聚成河,会发现:理念的终极形态,就是“活着本身”。

是织娘让线时的指尖一动,是渔民抛绳时的手臂一扬,是村民给老树浇水时的弯腰一舀,是沙蟹埋卵、海螺留壳、槐树在雷劫后发的新芽——这些“活着的瞬间”,没有“证道”的刻意,只有“好好活,也让别人好好活”的实在。

苏寒的“万劫证仙途”,到最后哪有什么“仙途”?不过是无数生命,在各自的“劫”里,把“难”酿成了“暖”,把“孤”酿成了“伴”,把“一瞬”酿成了“永恒”。

而这“酿”的过程,就是你我此刻的呼吸,是潮声星的浪,是槐荫星的风,是永远在继续的——

活着。

您看的是关于东方玄幻的小说,作者精巧的在章节里包含了东方玄幻等元素内容。

感谢您的支持和推荐哦~

您的支持就是作者创作的动力!

0 推荐票
1 2 3 4 5 全部

1张推荐票

非常感谢您对作者的谷籽投喂~

您的支持就是作者创作的动力!

0 咕咕币
1谷籽 3谷籽 6谷籽 13谷籽 70谷籽 150谷籽

1 谷籽 = 100 咕咕币

找回密码

又想起来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