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录

设置

  • 系统
  • 宋体
  • 楷体
A- 16 A+

烽烟散尽见青山

书名:万劫证仙途 作者:与晋长安 本章字数:1608 广告模式免费看,请下载APP

新宇宙的“陶星”上,老陶匠李师傅教徒弟揉泥时,总说:“泥巴跟人一样,得‘和’——硬的软的掺在一起,揉得匀了,烧出来才结实,不然容易裂。”他揉泥时,会把陈泥(放了很久的硬泥)和新泥(刚挖的软泥)按比例掺着,边揉边讲:“陈泥有筋骨,新泥有黏性,少了谁都不行,这就叫‘共生’。”

徒弟们初学拉坯,常把坯拉歪,李师傅不骂,只让他们看陶轮:“你看这轮子转得快,泥巴要顺着劲儿走,太刚了会塌,太柔了会散——跟应对劫数一个理,得懂‘顺’和‘韧’。”有个徒弟拉坏了十几个坯,急得想哭,李师傅把坏坯敲碎,掺进新泥里重新揉:“你看,坏了的泥巴还能再用,就像人摔了跤,爬起来还能走,说不定比以前稳当。”

如今李师傅的徒弟们,有的开了陶坊,有的教孩子做陶,都记得“揉泥要和,拉坯要韧”。他们做的陶罐,常刻着螺旋纹,说是“老规矩”——没人知道这规矩的源头,是万劫阁石碑上的劫纹,在陶星的泥巴里,揉了千万年,成了“要齐、要韧”的口诀。

新宇宙的“雾山星”上,山民们与晨雾的互动,藏着最古老的“劫生默契”。雾浓时(“迷劫”),采药人会在岔路口系上红绳,给后来者指路;露水重时(“滑劫”),砍柴人会在湿滑的石阶上垫些干草,让挑担的人好走;山涧涨水时(“水劫”),村民会合力搭临时木桥,谁的力气大就多扛两根木头——这些协作没有“排班表”,却像晨雾一样准时,就像苏寒当年在万劫阁,不用吆喝,大家就知道“该做什么”。

雾山星的老药农说:“山不骗我们,雾浓了会藏着路,水涨了会漫过石,可只要我们想着‘后面还有人’,就不怕山难走。”他年轻时在“迷劫”中迷了路,是前一天采药人系的红绳,让他顺着绳找到了出山的路。如今他每次进山,都会多带些红绳,说:“我受过红绳的恩,也得给别人留点念想。”

在雾山星的山神庙里,没有神像,只挂着无数红绳、干草束、木桥碎片——都是山民们在“劫”中留下的“互助痕迹”。庙祝说:“神不在泥像里,在红绳的结里,在干草的暖里,在你为别人垫的那步石阶里。”

新宇宙的“童星”上,幼儿园的孩子们,没学过“道德”,却会本能地互相帮忙。有个孩子走路不稳,总摔跤,别的孩子会牵着他的手,慢慢走;有个孩子不会系鞋带,每天早上,总有小朋友蹲下来帮他系,系完还拍一拍:“好了,跑吧。”这些“小帮忙”没有奖励,没有表扬,就像花开会结果,雨落会润土,是最自然的事。

童星的幼师说:“你看他们帮人时的样子,眼睛亮,手又轻,哪像‘刻意做’?就像苏寒先生当年护着南荒的孩子,不是‘该做’,是‘忍不住’。”有次幼儿园组织爬山,一个小女孩爬不动了,哭着说“我要妈妈”,几个小男孩没商量,蹲下来让她“骑脖子”,轮流把她驮到山顶——他们不知道什么是“共生”,只知道“她哭了,我们得帮她”。

在童星的幼儿园墙上,贴着孩子们画的“帮忙画”:有牵着手走路的,有系鞋带的,有驮着人的,画得歪歪扭扭,却透着光。老师在画旁写:“最好的理念,是不用教,孩子们天生就懂。”

当陶星的泥巴、雾山的红绳、童星的小手,连同所有“微小的善意”聚成光,会发现:理念的最细纤维,藏在时光的缝隙里——是李师傅揉泥时的掌心温度,是山民系红绳时的指尖颤动,是孩子帮人系鞋带时的认真眼神,这些“细到看不见”的瞬间,比任何“宏大叙事”都更坚韧。

就像苏寒当年的半块干粮,细到只是“分出去”的一个动作,却在时光里长成了参天大树;就像韧菌破裂时的一缕碱液,微到几乎看不见,却护住了整个菌群。理念从不是“粗壮的树干”,是千万根细纤维,在时光里拧成绳,能拉着所有生命,走过一个又一个劫。

当所有的“细纤维”在时光里交织,会发现:

苏寒的“万劫证仙途”,从来不是“一条路”,是无数根纤维拧成的绳——

有陶星泥巴的“和”,有雾山红绳的“引”,有童星小手的“牵”,有你此刻心里那点“想帮人”的软。

这绳没有起点,没有终点,

在陶轮的转动里,在晨雾的红绳上,在孩子的笑声中,

在你我每次“伸手”的瞬间,

继续拧着,继续拉着,

带着所有生命,

走向下一个有光的地方。

您看的是关于东方玄幻的小说,作者精巧的在章节里包含了东方玄幻等元素内容。

感谢您的支持和推荐哦~

您的支持就是作者创作的动力!

0 推荐票
1 2 3 4 5 全部

1张推荐票

非常感谢您对作者的谷籽投喂~

您的支持就是作者创作的动力!

0 咕咕币
1谷籽 3谷籽 6谷籽 13谷籽 70谷籽 150谷籽

1 谷籽 = 100 咕咕币

找回密码

又想起来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