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录

设置

  • 系统
  • 宋体
  • 楷体
A- 16 A+

实验

书名:虞小姐的陆先生 作者:麻辣香菇 本章字数:5461 广告模式免费看,请下载APP

三月的风带着暖意掠过操场,育英中学的玉兰花全开了,白得像堆雪。

高三教学楼却丝毫没被这春色感染,黑板右上角的倒计时数字一天天减少,压得人喘不过气。

第一次大型模考成绩出来那天,虞归鸿的生物考了年级第一,物理却罕见地掉了名次。

看着试卷上红叉叉的电磁学大题,她捏着笔的手指关节泛白——这是陆亦廷上周刚给她讲过的题型,她居然在计算时犯了低级错误。

“别急,”陆亦廷把自己的试卷推过来,“你看,我这里也错了个选择题,还是最简单的受力分析。”

他用红笔圈出错误点,“我们都有点太紧张了,像绷紧的弹簧,反而容易断。”

虞归鸿没说话,只是把错题抄在笔记本上,笔尖划破了纸页。她想起父亲昨晚的电话:“厂里的技术员退休了,等你考完大学,回来正好能顶上,也好接手公司。”

这句话像块石头压在她心里,让她总觉得不能有半点失误。

晚自习时,她对着物理错题发呆,忽然听到陆亦廷轻轻叹了口气。

抬头看见他正对着英语作文纸皱眉,草稿纸上划满了修改的痕迹。

“又卡壳了?”她轻声问。

“这个‘随着科技的发展’,到底用‘with the development of’还是‘as technology develops’?”他挠着头,“总觉得哪里不对。”

虞归鸿拿起笔,在他草稿纸上写下两个句子:“你看,前一个后面接名词,后一个接句子,就像物理里的‘矢量’和‘标量’,用法不同但本质相通。”

他盯着句子看了半天,忽然笑了:“还是你讲得清楚。不像英语老师,总说‘语感’,我哪来的语感啊。”

“多写就有了。”虞归鸿把自己的英语笔记本给他,“这里有我整理的从句模板,你试试套进去,像解化学方程式配平一样,找规律就行。”

那天晚上,林薇薇哭了半节课。

她的化学模考成绩差的要命,试卷上的工业流程题几乎全军覆没。

“我是不是真的不适合学理科啊?”她趴在桌上,声音闷闷的,“我妈说,早知道让我选文科了。”

陈阳笨拙地递过纸巾:“别听阿姨的,你上次生物遗传题不就做对了吗?虞归鸿说你那步推导特别巧。”

陆亦廷忽然说:“我哥当年高考前三次模考都没及格,最后照样考上了他想去的大学。模考就像试错,错得越多,高考时才越稳。”

他看向虞归鸿,“就像你做生物实验,总要失败几次才能找到最佳条件。”

虞归鸿心里一动。

她想起自己培育的实验体雏形——那些在试验田里被淘汰的幼苗,不正是为了让最后的品种更茁壮吗?

或许她对自己太苛刻了,就像给杨梅树施太多肥,反而会烧根。

第二天一早,虞归鸿在陆亦廷的英语笔记本里夹了张纸条,上面画着个歪歪扭扭的弹簧,旁边写着:“偶尔松一松,才能弹得更远。”

课间操时,陆亦廷走到她身边,塞给她一颗大白兔奶糖:“吃点甜的能放松。”

糖纸剥开的瞬间,甜香漫开来,像玉兰花的味道。

“你的英语作文,”虞归鸿含着糖说,“下次试试用‘科技改变农业’当主题,写你设计的传感器,肯定有话说。”

他眼睛一亮:“对哦!我可以写怎么用传感器监测土壤湿度,就像写实验报告一样!”

春风拂过走廊,吹起虞归鸿的笔记本页脚,露出陆亦廷昨天帮她订正的物理错题。

她忽然觉得,那些让人焦虑的倒计时数字,其实也在丈量着成长的距离——他们就像两棵并肩的杨梅树,在风雨里偶尔摇晃,却总能借着彼此的力量,把根扎得更深。

四月的阳光透过实验室的窗户,在虞归鸿的生物培养皿上投下光斑。

她正在做枇杷果肉的细胞观察实验,忽然发现显微镜下有个奇怪的现象:低温储存的枇杷细胞,细胞壁比常温储存的更完整。

“这是不是和你说的耐储存基因有关?”陆亦廷凑过来看,手里还拿着他的物理实验报告,“就像给细胞加了层‘保温膜’?”

虞归鸿眼睛一亮,赶紧换了个高倍物镜:“可能不止基因,环境因素也有影响!就像你设计传感器时,既要考虑精度,也要考虑温度对元件的影响。”

她立刻找来不同温度条件的枇杷样本,忙得连午饭都忘了吃。

陆亦廷没去食堂,在旁边帮她记录数据,偶尔提醒她:“这个样本编号写错了,应该是25℃组,不是30℃。”

“你怎么记得这么清楚?”虞归鸿抬头问。

“就像记物理公式的适用条件啊,”他指了指数据表格,“温度、时间、样本编号,三个变量都得对应,不然数据就没用了。”

傍晚时,周老师走进实验室,看到他们整理的厚厚一叠数据,惊讶地说:“归鸿,你这个发现很有价值!细胞结构的稳定性,确实是果实耐储存的关键指标。”

她拍了拍陆亦廷的肩,“小伙子也很细心,比我们实验室的老师还会帮忙。”

陆亦廷的脸又红了,挠着头说:“我就是打打下手。”

那天的发现像颗种子,在虞归鸿心里发了芽。

她忽然觉得,父亲说的“接技术员的班”,或许不只是重复老一辈的工作——她可以用自己学的知识,把枇杷种植变成更精密的科学。

晚上和陆亦廷一起走回家,她忍不住说:“以后我想改良枇杷品种,既耐寒又耐储存,你说行不行?”

“当然行,”他说得笃定,“你负责找基因,我负责设计监测设备,就像现在这样合作。”

他忽然从书包里拿出个速写本,翻开一页,上面画着个未来果园的草图:果树之间有传感器,实验室里有显微镜,两个小人站在中间,笑得很开心。

“等高考完,我们去你家的果园实地看看吧?”他看着她的眼睛,“我想知道,我的传感器在真正的土地上,能不能派上用场。”

虞归鸿看着那幅画,忽然觉得六月的高考不再是压力,而是通往更广阔世界的门。

门后有果园,有实验室,有并肩作战的伙伴,还有无数等待他们去发现的奥秘。

路过玉兰花树时,陆亦廷摘下一朵递过来:“给你当实验标本。”

“别摘,”虞归鸿拦住他,“让它好好开着吧,就像我们,再等等,总会结果的。”

月光透过花枝洒下来,把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。

远处的教学楼里,还有许多亮着的灯,像夜空中的星,照亮着一群少年向着春天奔跑的路。

连续几天的晴天被一场骤雨打断,五月的雨带着初夏的湿润,敲打着育英中学的玻璃窗,把教室外的香樟树洗得愈发浓绿。

距离高考还有三十五天,教室里的空气却像是被拧紧的发条,连雨声都显得格外急促。

虞归鸿把物理错题本摊在桌上,指尖划过一道关于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运动的题目。

这道题她已经做了三遍,每次都在轨迹半径的计算上卡住。

窗外的雨越下越大,她烦躁地抓了抓头发,把笔扔在桌上。

“又卡壳了?”陆亦廷的声音从旁边传来,他正对着英语阅读题皱眉,鼻梁上架着的黑框眼镜滑到了鼻尖。

“这道题的洛伦兹力方向总搞反,”虞归鸿指着草稿纸上混乱的箭头,“左手定则用了八百遍,还是会错。”

陆亦廷放下笔,拿起她的错题本:“你看,这里的磁场方向是垂直纸面向里,正电荷运动方向向右,四指应该指向运动方向,掌心朝左……”

他伸出左手,指尖在空中比划着,“就像你在果园里摘杨梅,手要顺着枝条的方向伸,不然会被刺扎到。”

这个奇怪的比喻让虞归鸿愣了一下,随即噗嗤笑出声:“哪有你这么比喻的?”

“管用就行。”他低头在她草稿纸上画了个简笔画:一只左手托着颗杨梅,枝条的方向正好和磁场线平行,“记住这个画面,下次想不起来就想想摘杨梅。”

雨渐渐小了,阳光从云层里钻出来,在草稿纸上投下细碎的光斑。

虞归鸿看着那只笨拙的手和歪歪扭扭的杨梅,忽然觉得这道困扰她三天的物理题,好像没那么难了。

下午的生物实验课,成了难得的喘息。

实验室里弥漫着酒精和龙胆紫溶液的味道,虞归鸿正在制作枇杷叶的临时装片。

她小心翼翼地用镊子撕下叶片的下表皮,放在载玻片上的清水里展平,动作轻得像在处理易碎的琉璃。

“你这片表皮撕得太碎了,”陆亦廷凑过来看她的显微镜,“得找叶肉少的地方,就像剥橘子要找纹路清晰的地方下手。”

他拿起自己的装片,“你看,我这片气孔看得清清楚楚,像小嘴巴在呼吸。”

虞归鸿凑过去看,果然,显微镜下的保卫细胞围成一个个椭圆形的气孔,有的张开,有的闭合。

“是不是下雨天气孔会闭合?”她忽然想起果园里的杨梅树,雨后的叶片总是格外精神。

“对,”陆亦廷点头,“植物也怕淋雨太多,气孔闭合能减少水分流失。就像我们下雨天要打伞,道理一样。”他顿了顿,“你上次说的低温储存枇杷细胞,说不定和气孔调节也有关系,环境变化会影响细胞的应激反应。”

这个发现让虞归鸿心里一动。

她忽然想做个对比实验:把枇杷叶分别放在干燥和湿润的环境里,观察气孔的开闭情况,再关联到果实细胞的结构变化。

这个念头一冒出来,就像雨后的春笋,挡都挡不住。

“下课后我们去实验室申请材料吧?”她抬头看向陆亦廷,眼里闪着兴奋的光,“我想试试不同湿度对枇杷细胞的影响。”

“好啊,”他一口答应,“正好我可以把我的湿度传感器带来,实时监测环境数据,比实验室的湿度计精准。”

实验课结束时,夕阳把天空染成了橘红色。

两人抱着装片和实验记录册往办公楼走,路过操场时,看到林薇薇和陈阳在雨中追逐,林薇薇举着陈阳的校服当伞,笑得像个孩子。

“他们俩好像永远都不知道累。”虞归鸿看着他们的背影,轻声说。

“我们也没那么累吧。”陆亦廷晃了晃手里的实验记录册,“至少我们在做自己喜欢的事。”

晚风带着雨后的凉意吹来,虞归鸿裹紧了校服外套。

陆亦廷注意到她的动作,默默把自己的外套脱下来,披在她肩上。

“别感冒了,”他说,“实验还等着我们做呢。”

外套上带着淡淡的肥皂味,混着阳光晒过的气息,像他这个人一样,干净又温暖。

虞归鸿低头看着外套上的纽扣,忽然想起高二那年冬天,他也是这样把围巾借给冻得发抖的她,自己缩着脖子跑回教室。

实验室的灯亮了,在暮色中像颗孤独的星。

虞归鸿和陆亦廷坐在实验台前,一边调试传感器,一边记录数据。

窗外的香樟树影落在他们身上,安静得能听到彼此的呼吸声。

“你说,”虞归鸿忽然开口,“等我们老了,会不会还记得今天在实验室做的实验?”

陆亦廷正在给传感器换电池,闻言抬头笑了:“肯定记得。就像记得第一次把电路焊短路时的焦糊味,记得你给我讲英语从句时画的思维导图,这些怎么可能忘。”

他的声音很轻,却像投入湖面的石子,在虞归鸿心里漾开一圈圈涟漪。

她低头继续观察显微镜,忽然发现视野里的气孔,好像比刚才张开了些,像在偷偷听他们说话。

这个五月的午后,被雨洗过的空气格外清新,实验室的灯光格外明亮,连那些让人头疼的物理公式和英语单词,都染上了一层温柔的底色。

或许成长就是这样,在无数个平凡的午后,因为身边有这样一个人,那些枯燥的坚持,忽然就有了意义。

育英中学的食堂永远是热闹的,尤其是午餐时间,各个年级的学生挤在一起,空气中弥漫着饭菜的香气和嘈杂的说话声。

虞归鸿端着餐盘,在人群里找了半天,才看到陆亦廷坐在靠窗的位置,面前摆着一本摊开的物理错题本。

“又在看错题?”她在他对面坐下,把餐盘里的番茄炒蛋拨了一半给他——她知道他喜欢吃番茄炒蛋,却总不好意思打太多。

“这道题的解法太巧妙了,”他指着错题本,“用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联立,比标准答案简单多了。”

他忽然想起什么,从书包里拿出个小本子,“我把最近发现的巧解都记下来了,你看看有没有用。”

虞归鸿翻开本子,发现里面不仅有物理题的巧解,还有化学方程式的快速配平法、生物遗传题的解题口诀,甚至连英语完形填空的高频固定搭配都有。

字迹依旧是方方正正的,像他画的电路图,每个字都透着认真。

“你怎么记得这么多?”她惊讶地问。

“听你和林薇薇聊天时说的啊,”陆亦廷扒了口饭,“你说生物遗传题的显隐性判断总搞混,我就总结了个口诀;林薇薇说化学配平费时间,我就找了些快速配平的规律……”

虞归鸿的心忽然像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。

原来那些她随口说的话,他都记在了心里,像收集实验室的样本一样,仔细地分类、整理,再变成能帮到她的东西。

“对了,”陆亦廷忽然想起什么,“上次你说想做枇杷细胞的湿度影响实验,我问了生物老师,她说明天可以开放实验室给我们用,还能借到恒温培养箱。”

“真的?”虞归鸿眼睛一亮,“太好了!我妈昨天刚寄了新鲜的枇杷过来,正好能用。”

两人正聊着,林薇薇和陈阳端着餐盘走过来,林薇薇一屁股坐在虞归鸿旁边,抢过她的番茄炒蛋:“又在聊学习?你们俩能不能有点高三学生的乐趣?”

“我们的乐趣就是解出难题。”陆亦廷一本正经地说。

“俗!”林薇薇撇撇嘴,“告诉你个好消息,下周六学校组织减压活动,有套圈、投篮,还有美食节,据说能吃到城西那家超火的梅花糕。”

陈阳在旁边补充:“我妈说那天可以带相机,给你们拍点‘考前纪念照’,以后上大学了还能看。”

虞归鸿心里一动。

她好像很久没好好拍过照片了,每天不是在教室刷题,就是在实验室做实验。

上次拍的照片,还是高二运动会时,她穿着校服跑八百米的样子,头发乱得像鸡窝。

“那天的实验怎么办?”陆亦廷问。

“不差这一天嘛,”虞归鸿笑着说,“让细胞也休息休息。”

午餐快结束时,陆亦廷忽然从书包里拿出个小袋子,里面是晒干的枇杷花。

“我妈说这个泡水喝能缓解疲劳,”他把袋子递给虞归鸿,“你最近总熬夜,喝点这个对身体好。”

虞归鸿接过袋子,指尖触到干燥的花瓣,心里暖暖的。

她想起小时候,奶奶总在梅雨季节用枇杷花煮水给她喝,说能预防感冒。

这个味道,像一条无形的线,把她的童年和现在连在了一起。

“你的英语作文,”她忽然想起什么,“下次写‘家乡的特产’吧,写枇杷花也行,写枇杷膏也行,我给你当顾问。”

陆亦廷眼睛一亮:“好啊!那你得告诉我枇杷花什么时候开,花期有多久,这些细节写进去才真实。”

“没问题,”虞归鸿点头,“等周末去实验室,我给你看枇杷花的解剖图,保证你写出来的作文比范文还生动。”

食堂外的阳光正好,透过玻璃窗落在他们的错题本上,把那些密密麻麻的字迹照得格外清晰。

虞归鸿忽然觉得,高三的日子就像这本错题本,虽然布满了错误和修改的痕迹,却因为有了彼此的批注和补充,变得完整而温暖。

她把陆亦廷给的枇杷花小心地放进书包,旁边是他整理的巧解手册和画着杨梅的草稿纸。

这些细碎的物件,像一颗颗饱满的枇杷果,串起了这个紧张又温柔的五月。

您看的是关于校园的小说,作者精巧的在章节里包含了校园,甜宠,双向暗恋,双洁,女强等元素内容。

感谢您的支持和推荐哦~

您的支持就是作者创作的动力!

0 推荐票
1 2 3 4 5 全部

1张推荐票

非常感谢您对作者的谷籽投喂~

您的支持就是作者创作的动力!

0 咕咕币
1谷籽 3谷籽 6谷籽 13谷籽 70谷籽 150谷籽

1 谷籽 = 100 咕咕币

找回密码

又想起来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