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腊月寒风卷着碎雪,扑打在翰林韵府博士衙门的窗纸上。周律对着一盏孤灯,面前摊开的《乐府韵律秘要》正停留在"声韵 amplification"的奇异章节。那些用朱砂绘制的扩音阵图,看起来更像道士的符咒,而非技术图纸。
"铜盆共鸣...磁石导引..."周律喃喃自语。三天后就是与孔文宣的半决赛,那位孔圣后裔的"礼乐韵"如同音律牢笼,单靠血肉之嗓根本无法抗衡。
李文远提着食盒进来,见满地黄铜片和丝线,吓得差点打翻粥碗:"郎君!这些邪器若是被孔祭酒的人看见..."
"这不是邪器,是声学。"周律举起一个镶着磁石的铜喇叭,"秘要记载,战国编钟匠人就懂共鸣原理。"他轻敲喇叭,发出奇特的嗡鸣。
但理想丰满,现实骨感。第一次试验在深夜的马厩进行。周律将铜喇叭接上牛皮管,另一端连着盛水的陶瓮,试图制造混响效果。结果刚开口唱出"君不见——",陶瓮就炸了,惊得马匹嘶鸣,全翰林院都被吵醒。
第二次更糟。他按秘要图示,用磁石、铜线和蝉翼制成"声波放大器",刚戴上就感觉耳膜欲裂。李文远好心试戴,唱了半句《阳关三叠》就晕倒在地,醒来后声称看见了已故的祖母。
"郎君,罢手吧!"李文远抱着嗡嗡作响的脑袋,"这分明是妖法!"
周律却盯着碎掉的蝉翼发呆。他发现当磁石排列成北斗七星状时,装置会发出微弱的蓝光——这与秘要中"七骨聚,天籁现"的记载吻合!
转折发生在拜访西市胡商时。那个卖天竺奇器的波斯老人,指着周律的草图惊呼:"这不是亚历山大图书馆的声光机吗?"老人翻出一本残破的希腊文书,上面有类似的杠杆和共鸣箱设计。
"东西合璧!"周律茅塞顿开。他找来长安最好的乐器匠人,将编钟的共鸣原理、古琴的丝弦传震、胡琴的弓弦技巧,与现代物理知识杂交。于是出现了:
——用古琴弦牵引的"脚踏槌",踩一下就能触发编钟碎片的打击乐;
——悬在竹架上的"声波聚焦盆",能把微弱吟诵放大数倍;
——最绝的是"共振缶",在特定频率下可使全场杯盏共鸣!
但彩排现场鸡飞狗跳。第一次全装置联调时,周律刚唱到"黄河之水天上来",脚踏槌就卡住,聚焦盆掉下来砸了共振缶,编钟碎片飞出去打翻了灯油,差点烧了排练场。
更喜剧的是第二次。周律精心设计了"光韵联动"——用铜镜反射烛光制造视觉效果。结果磁石干扰导致铜镜乱转,光束在场内疯狂扫射,观众席上的孔颖达被照瞎眼,暴跳如雷。
"妖术!绝对是妖术!"孔祭酒向太子告状,"那西域小子在用巫蛊之术!"
太子却意味深长地笑:"若真是妖术,赛场上自会现形。若不是..."他没说下去,但周律明白——太子想看看这技术能否为己所用。
真正突破来自一个雪夜。周律调试装置时,无意中将七块韵骨摆在磁石圈中。突然所有设备自动运转,奏出从未听过的恢弘乐章!更神奇的是,《乐府韵律秘要》在月光下浮现新章节:" techné(技艺)与韵律合,可通天地。"
"Techné..."周律想起现代词汇"technology"。难道古人早已洞悉科技与艺术的结合?
半决赛当日,曲江台架起奇怪设备:编钟碎片悬在丝线上,铜盆如莲花绽放,脚踏板连着兽皮鼓。观众指指点点,孔文宣轻蔑冷笑:"雕虫小技!"
可当周律踩下踏板,开口吟唱时,奇迹发生了:
"君——不——见——"
三个字通过共振缶放大,竟产生立体环绕效果!脚踏槌敲出电子乐般的节奏,聚焦盆将声波折射成可视的光纹!
孔文宣的"礼乐韵"在这声光风暴中溃不成军。最震撼的是,当周律唱到"天生我材必有用"时,所有装置共鸣,空中浮现出由光点组成的北斗七星——这正是七块韵骨排列的形状!
赛后,玉真公主秘密召见。她指着还在发光的装置问:"此物可能...用于军阵传令?"
周律脊背发凉——技术一旦被权力盯上,就再难纯粹。
是夜,他拆解了所有装置。但在收起最后一块磁石时,发现上面沾着血渍——有人趁乱做了手脚!
窗外,几个黑影正在融化雪地上留下脚印。周律握紧磁石,知道真正的技术争夺战,才刚刚开始。
(本章完)
您的支持就是作者创作的动力!
 
                    1张推荐票
您的支持就是作者创作的动力!
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谷籽 = 100 咕咕币
已有账号,去登录
又想起来了